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进一步弘扬优秀民族节日文化,深入挖掘贵州少数民族节日的文化内涵,打造贵州民族节日亮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于2019年7月20日至26日在贵州黔东南举办 “我们的节日—香炉山爬坡节暨雷公山节庆文化与‘西江模式’研讨会”调研活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万建中带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宁夏大学、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专家组一行参与了活动。
7月21日,专家组来到黔东南州凯里市参与了我们的节日—香炉山爬坡节,在香炉山脚下的麻塘村调研了革家传统节日歌舞。
香炉山爬坡节,是凯里西郊十余公里处香炉山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十九这天,方圆数十里的苗、仫佬、汉等民族同胞都要到此云集,爬坡集会。此外,专家组还调研了板溪村的传统节日——吃新节,并调研了节日的重要活动—斗牛活动。
7月22日,专家组赴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参与雷公山节庆文化与‘西江模式’研讨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建中认为,现代旅游不仅仅在于观光,更在于体验,需要和人交流,在这点上,“千户苗寨”这个创意做得比较好,它体现了人文的本质。在机制运作方面,西江苗寨资源变资本,让村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体现出了社区主体性和村寨主人翁的地位。
作为西江旅游开发一路走来的见证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潘守永讲述了西江旅游开发碰到的各种艰难。他说,雷山县当初没有把旅游资源集中在县城,反而将更多的资源放在文化丰厚的西江,这体现了旅游开发者的高超发展智慧。
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贵州民族大学教授李天翼认为,门票收益的共享机制、民族文化在旅游上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民间传统智慧在景区社会治理的运用等“三大经验”,是西江模式的价值所在。
北京师范大学岳永逸教授认为,文化的代际传承与代际参与,对西江苗寨的未来发展十分重要,应把苗族文化活态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毛巧晖研究员认为,在旅游开发中,西江苗寨的“寨头”“古歌”“歌师”等文化符号需要保护,旅游开发要注意普通游客的需求。
座谈会上,专家们就包括西江苗寨在内的雷公山节日文化、文化传承、社会治理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7月23日,专家组还赴镇远调研舞阳河水上节日文化。在镇远古城东面的河畔,有一座小小的中和山,这座山以著名的“儒、道、佛”三教合一的“青龙洞”而出名。每年的端午龙舟赛,都是从青龙洞开始的。比赛前,人们需要在青龙洞举行盛大的“祭龙”仪式,以恭请“龙神”的到来。镇远的赛龙舟活动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7月24日,专家组还赴锦屏县隆里古镇调研花脸龙节日文化。隆里民间花脸龙自北宋以来,已有1000余年历史,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明代屯军时由隆里先民带入隆里,清代臻于成熟。古往今来,年年如此,从不间断,所以,隆里乡被誉为“花脸龙”的故乡。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举办大型群众性花脸龙灯表演娱乐活动。花脸龙多时有12条,少时也有5条,平时一般由赤、白、黑、黄各2条龙,一共8条龙组成,城中每个门各出龙2条。每条花脸龙,连龙头共有13节,“龙头”当然就是赵匡胤,末一节就象征蓝季子,其龙灯制作精巧,鲜艳美观,风格独特。
7月25日,专家组赴三都水族自治县坝辉村调研水族传统节日。水族最重大的传统民族节日是端节。端节在水历年终岁首两端时段欢度,以亥日为主线推算日期欢度。过节批次,古代分为9批,现在分为7批。首批从都匀开始,末批在三都县兰领寨结束,首尾历时50余天。端节是世界历时最长、批次最多、特色浓郁的传统民族年节。
经过近一周的调研,专家们深深为贵州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所折服。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是贵州最为珍视的“宝贝”,将这些“宝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在贵州后发赶超、同步小康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