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在清明

   刊发时间:2016-04-01   侯仰军

“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 ”在传统节日中,清明节是中国人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节日,也是深刻体现孝道的节日。

在流传至今的八大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二月二、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中,只有清明节兼具节日与节气的双重身份。从节日起源上看, “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周代就已出现, 《逸周书》载:“清明之日,桐始华。 ”就是说,到了清明,桐树就开花了。为什么叫“清明”呢? 《岁时百问》认为:“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此时我国大部地区天气回暖、草木生长、春光明媚、气象清新,所以叫清明。清明本来与扫墓无关,由于与寒食节日子相近,寒食节的相关习俗逐渐变为清明的习俗,寒食节也就变成了清明节。如今在不少地方,如鲁西南、东北等地区,老百姓依然把清明节和寒食节混称,就是佐证。

清明节最核心、最重要的活动就是为父母、先人扫墓。扫墓的程序是,先清理坟墓周围的环境,清除杂草、垃圾;接着为坟墓添土:经过一年的风吹雨淋,坟墓上的土减少了,就得添土,以防即将到来的雨季大雨冲毁坟墓;擦拭墓碑;摆放祭品;上香、烧纸;坟前祭拜;食祭余或聚餐。以此来感恩先人、缅怀逝者、慎终追远、敦亲睦族。扫墓习俗,古已有之,只是到了唐代,才成为清明节固定的习俗。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表明唐朝人在清明节扫墓已经非常普遍。南宋诗人高翥的《清明日对酒》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则描写了宋代清明节人们到郊外扫墓的感人场面。由此说来,扫墓作为清明节的习俗在唐宋时期已经固定下来了。

关于清明节及其诸多民俗事项的起源,学者有不同的说法,但在民间,它们都与孝道密不可分。

相传清明节(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晋国忠臣、孝子介子推的。介子推曾经跟随晋国公子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逃难,十九年不离不弃,在没有食物的时候割大腿上的肉供重耳充饥。重耳回国即位后,大封功臣,偏偏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也不愿表功,趁机回家探母去了。后来有一个大臣启奏重耳,说是介子推功劳最大,应该重赏。重耳听后,立即派人寻找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回朝为官,背着母亲到绵山上隐居起来。重耳找不到介子推,就火焚绵山,企图逼他出来。没想到烈火烧尽,也没见到介子推。众人上山寻找,发现介子推与母亲已被烧死。重耳追悔莫及,为悼念介子推母子,下令这天不许生火,只能吃冷食。后人写诗感叹道: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

在山东和东北地区广泛流传着秃尾巴老李的故事。秃尾巴老李本是一条龙,生下来的时候,又瘦又长,屁股后边还有条尾巴。他爹姓李,见他成天缠着娘吃奶,心里很憋气,拿起斧头就砍,尾巴被砍掉了半截,人们就叫他秃尾巴老李。秃尾巴老李是个孝子,家乡闹旱灾的时候,他就呼风唤雨,造福乡里,很受百姓敬爱。每年清明节,秃尾巴老李都要回家看望老娘,又怕被爹发现,就从烟囱里溜进屋去。人们怕烧着他,这天都不烧火,吃冷食。相沿成俗,后来就有了清明节。

民间文化从老百姓中自发产生,又通过老百姓口耳相传,一代代继承下来。由于在传统农业社会老百姓大多不识字,他们在传承中又按照自己的情趣、审美不断改造,其中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难免与历史的真实产生差距,但这种不真实,又是老百姓心目中的真实,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向往和诉求。有关清明节的传说也是一样。在有的地方,清明节的起源还和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

朱元璋幼时家贫,父母在一次瘟疫中死去,他草草埋葬了父母后便到皇觉寺当了和尚。后来朱元璋参加了农民起义军,经过多年征战,当上了皇帝。他一直想寻找父母埋葬之处,可当年父母埋骨处墓冢累累,不知道哪一处是自己父母的。朱元璋便下令清明节这天,老百姓都要去扫墓,暗地里派人去看,发现埋葬他父母的那座山坡上,只有一座坟荒草丛生,无人祭扫,朱元璋便移骨厚葬了他的父母。从此,便有了清明节扫墓的习俗。

清明节最核心、最重要的活动自然是扫墓,所以在民间又叫扫墓节,但踏青出游、荡秋千、放风筝、插柳、蹴鞠、斗鸡等怡情养性甚至寻欢作乐的活动也是重要内容,因而在民间又叫踏青节、柳节、三月节等。民间甚至有“清明踏了青,不患脚疼病”“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俗语。对此,从官方到民间古今都有争论:在这样一个“泪血染成红杜鹃”的节日,该不该娱乐。唐朝时,唐玄宗还特意下旨,要求人们扫墓后不得在墓前吃东西,不得寻欢作乐。

其实,人们对清明节期间的娱乐活动不必这么敏感,适度娱乐也无亏孝道。其一,孔子对孝的看法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孝子表达对父母、先人的思念、留恋之情要遵守礼法,要适度,不要因为哀悼死者而伤害了生者的健康,不要因为过度悲哀而危及孝子的性命。“哀毁过情,灭性而死” ,才有亏孝道。扫墓之后,适当放松心情,自然是可以的。其二,清明节本来就是与寒食节、上巳节合并而成的节日,原来的习俗自然合而为一了。其三,即使对于死去的父母和先人来说,他们也不希望子孙整日以泪洗面,毕竟,逝者已去,生者不仅要活下去,还要幸福地活下去。扫墓让生者记住死者,意识到在连绵不绝的生命链条上,自己只是其中的一环,从内心感恩父母和先人,进而珍爱生命,享受生活,足矣!

生死并置,孝在清明。清明节让我们重温孝道的同时,也体验到中华民族的乐观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