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元宵节邂逅情人节

   刊发时间:2015-06-23   罗杨

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能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孤掌而鸣” ,在中西文化激烈交汇的时代,文化多元和文明碰撞已成为常态。文明的碰撞不断会激起或势不两立或此消彼长或融会贯通的缤纷浪花。这不,底蕴深厚的元宵节与时尚浪漫的情人节在中国生肖马年的正月十五不期而遇。

其实,中国的元宵节本是一个浪漫的节日,有着古代“情人节” 、“定情节” 、“姻缘会”的人文内涵和文化传统。“元宵”的本意不是食物,而是时间名词时辰的特指。“元”指“上元” ,即新年里的第一个月圆之日,“一年明月打头圆” ,“宵”指夜晚,所以“元宵”原意专指正月十五的夜晚。在传统社会的森严礼制中,年轻女孩不允许外出自由活动,更不能自行选亲,而按照民俗元宵节可以结伴出游赏灯,借赏灯可以自己物色对象。元宵节赏灯给予了古代年轻男女自由相识的机会,由此,形成了元宵赏灯约会的传统。欧阳修诗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正是对元宵节的浪漫描写,辛弃疾在《青玉案》词中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道破的也正是元宵夜青年男女的微妙心境。古人那种或密笺赴约定情,或互赠诗帕传情所表达的传统矜持风俗,不仅极具东方婉约、曼妙、含蓄、内敛、魅力丰富的纯洁之情,也凸显出元宵月夜的东方色彩。对于古代闺秀们最勾魂的则是出门,出门是为了观灯,观灯更为观人,观人是为传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关于元宵节“定情” 、“传情” 、“别情” 、“一见钟情”甚至“偷情”的写照。

由于渊远流长,元宵节的起源已无从查考。最常见的则有汉武帝在甘泉寺祭祀燃灯“彻夜不熄”之说和源于佛教故事之说。从古至今,元宵节游庙会、闹社火、逛花灯、猜灯谜、放鞭炮……各种习俗可谓绚灿至极丰富多彩,而今人只记住的吃元宵在古人那里,只是元宵节习俗的极小部分。同样,西方情人节也难寻翔实史籍的佐证。一说是法国大公阿根科特在战争中被俘后,在监禁中给妻子写了无数封情书;一说是两个同名的古罗马主教圣瓦伦丁在遇难前给太太写情书的传说,所以情人节也叫“圣瓦伦丁节” 。无论何说其内涵是一个关乎爱,关于情,以及浪漫、鲜花和巧克力的节日。伴随着中国的开放以及商业的炒作,情人节在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中大行其道。然而由于“情人”这一词汇在中国的词汇中会得出不同阐释,因此使坚守传统文化道德观的中国民众难免心生余悸。

必须看到中国当代人的现实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而节庆与日常生活的区别越来越小,从而使节日的独特性与神圣性日趋淡化。元宵节的许多历史元素已在今天缓慢消失,恋爱自由早已成为中国社会的法定国情,诞生并定型于传统农业文明时代的那些丰富繁杂的元宵节习俗如今已被简化为“吃元宵”的单薄记忆,而仅仅剩下的“吃”则丢掉了精神上的厚重内涵,从而造成今天元宵节的主题必然疏离青年人的精神需求。因此,关注青年人的需求,去改造、完善、充实元宵节的形式和内容,充分挖掘整理元宵节所蕴藏的深厚资源,让元宵节更加具有参与性,更加具有当代的人文温情和喜庆热烈的欢乐激情,让古老的节日内容在时代的新风中回归,进一步拓展传统节日的文化空间。为此,笔者以为,国家应给出一个法定的文化空间让人民群众去传承我们的节日,也就是说元宵节应纳入国家法定假日。

对比中西方节日之不同,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般都是综合性的,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包容性,但却缺少突出单项人伦的主题,而诸如情人节一类洋节恰恰在这方面填补了传统节日某些空白。洋节的形式大多注重互动性、参与性、狂欢性、娱乐性,崇尚个性、张扬人性,表现出群体参与、共同发泄、情绪交流的特点,同时也在商业市场上做足了文章。中国的传统节日诞生于农耕社会,因而大多与农业节气有关,表现出浓重的“天人合一”哲学观。而洋节多与宗教精神有关,重视个人的存在和价值,从而迎合了现代社会各层次民众表达感情的需要。无疑,吸收洋节的积极面可以充实我们的文化生活,我们也不能因为了“保护”传统而让我们的节日风俗在行进的道路上越走越窄。时代变了,缺少了与时俱进的脚步,缺少了创新的形式,必然会缺少生气。

元宵节是古老的,也应是现代的和时尚的。我们有必要向西方学习,但学习西方并不意味着丢掉和割裂我们的传统。我们应以宽广的胸怀接纳各种洋节,也要满怀信心地向世界展示我们节日的美好,让更多的年轻人热爱我们的元宵节,我们不排斥年青人过西方情人节。过情人节还是过元宵节,就像是喜欢吃巧克力还是喜欢吃元宵一样本身无可厚非,重要的在于过节的人是否知道、了解、传承了节日的文化内涵,通过过节这种方式使美好的情感和文化的正能量得以传递。

有一点必须谨记,只热衷西方的情人节而忘了自己的元宵节,是可怕的和可悲的。可想,一个对自己的节日都不爱,对本民族的文化都不感到自豪的人,能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明持有自信吗?能对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感到自豪吗?那样决不仅是追随潮流而是数典忘祖。要知道在世界范围内,中华文化一直得到全人类的尊重和羡慕。近代以降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不胜枚举,而中国文化正是在开放包容中不断增强自信,传统文化在文化自觉中不断超越自我,传统节日在与洋节的遭遇中不断调整,不断彰显出中华文化海纳百川和而不同的迷人魅力。

元宵节也好,情人节也好,都不应被过度商业化和消费化,不能让奢靡的物欲碾碎精神的圣洁,真正的节日不是物质的丰盛,而是精神的丰富。不少热衷洋节的人并不关注节日产生的文化背景,我想,如果过元宵节能读读那些唐诗宋词,过情人节能读读阿根科特留下的那六十首情诗的话,也许会让巧克力的甜美和玫瑰花的芬芳使我们的元宵节更加醉人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