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竞渡长山江
端午民俗逛云龙
——由中国民协、浙江省文联等主办的“我们的节日·端午看云龙”大型民俗活动在浙江宁波举行
6月2日是中国传统佳节端午节,由中国民协、浙江省文联、宁波市文联、鄞州区委、区政府联合主办的“我们的节日·端午看云龙”大型民俗活动在浙江宁波举行。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中国民协顾问、东南大学教授陶思炎,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张志学,浙江省民协主席、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吴海燕,浙江省民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蒋水荣,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文联主席翁鲁敏等出席活动。
在“中国龙舟文化之乡”命名仪式暨龙舟竞渡民俗活动上,张志学宣读了中国民协授予鄞州区云龙镇“中国龙舟文化之乡”的命名决定,罗杨将“中国龙舟文化之乡”铜牌授予云龙镇。云龙镇民间文化资源丰富,有着悠久的龙舟文化。1976年,甲村石秃山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羽人竞渡纹铜钺” ,刻画了鄞州先民越人以舟为马、劈波飞渡的水上生活,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舟竞渡史迹。据史料记载,宁波地区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就盛行龙舟竞渡。民国时期,云龙庙会的龙舟竞渡影响非常大,每年冠军非云龙镇前后陈村莫属。近年来,云龙镇已连续举办了6届龙舟比赛,可谓“活动年年有,村村出龙舟” 。目前全镇已有龙舟18条,其中一支为女子龙舟队。2012年4月,云龙镇“龙舟竞渡”项目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云龙镇“龙舟竞渡”已成为在浙江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民间文艺活动。
上午9时,云龙镇的长山江两岸、桥上人潮涌动。随着一阵冲天的鞭炮声,有节奏的锣鼓声响起, 11支龙舟绕场一周,龙舟手们的飒爽英姿,赢得了两岸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9时30分,龙舟赛正式开始。9支参赛龙舟队来自云龙镇各村,两条龙舟一组展开竞技。顷刻间,长山江上龙舟劈波斩浪,奋勇争先。岸上群众叫好声、加油声此起彼伏。参赛队员奋臂挥桨,在桨与水的搏击中,将“龙舟竞渡”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经过第二轮的复赛,云龙渔业队夺冠,前后陈村、冠英村分获亚军和季军。30余名民俗专家、 50余名留学生和3万名当地群众观摩了龙舟竞渡活动。
“端午庙会——非遗集市”同时在云龙镇长山江畔的休闲广场举办。集市内容不仅包括包粽子、香囊制作、木雕、插画等民俗制作表演,还有舞龙、耍狮、旱船、跑驴、民间绝技等多种民间艺术展演。广场上游人如织,有的津津有味地观看民俗表演,有的围在摊位前仔细欣赏手工制作,观众可谓大饱眼福。
在下午举行的中国端午节日文化高峰论坛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高丙中,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万建中,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耀宗、林继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郑土有,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浙江省民协副主席陈华文,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涛,宁波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教授毛海莹等专家学者30余人,围绕“端午与龙舟”这一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内容涉及龙舟竞渡体育项目的起源、端午节的社会生产意义、端午节保护传承中的“共性”与“个性”问题、端午文化的活态传承、端午节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困境与保护策略等诸多方面,共同探讨中华传统节日与中国龙舟文化的传承、传播、推广与创新之道。专家认为,端午节是一个表达亲情、进行社会交往的日子,它传承的不仅是关爱生命的主题,而且还有高于个人生命的社会价值的信念,这一社会价值对于现代国家的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紧密的联系,建议有关部门应采取积极的公共文化政策,把端午节的传统民俗“龙舟竞渡”融入政府的文化建设之中,让老百姓过上既蕴含深厚文化底蕴,又充满了现代气息的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