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由中国民协、江苏省民协及扬州市文联组成的专家组来到历史文化名镇邵伯,考察中国邵伯湖民歌文化艺术项目。专家组先后走访了邵伯老街、江都船闸,考察了邵伯锣鼓小牌子、邵伯湖民歌,观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邵伯锣鼓小牌子”申报曲目,邵伯民歌民乐队和江都甘棠文化活动中心古乐队表演了《茉莉花》 《拔根芦柴花》 《新编秧号子(邵伯美) 》等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观看了乡村艺术家们的表演,鼓励他们继续为弘扬传统民歌文化做出贡献。中国民协副主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元新表示,很多民歌最早就是形成于田间地头,民间艺术家们质朴的表演,凝聚了对乡土、对田野、对劳动的情感,是返璞归真的演绎。
古镇邵伯,自古为音乐之乡。二百多年前,被称为“本地乱弹”的扬州戏,最先就是由邵伯、宜陵、马家桥等地乡人“自集成班”发展起来的。与清代中叶的“十番鼓” 、“扬州清音”一脉相承的民间器乐“小牌子” ,一百多年前就盛行于邵伯,形成别具一格的水乡丝竹。以栽秧号子为代表的邵伯民歌,更是一株植根于邵伯湖畔质朴清新的奇葩。它是农民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为调剂精神缓解疲劳,自创自唱自娱的一种具有浓郁田野风味的文化活动形式。